曾经,临床医学专业是无数高考生梦寐以求的“黄金赛道”,如今却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“劝退专业”。广东、山东两省的高考录取数据如同一盆冷水,浇醒了那些还沉浸在“学医稳当”幻想中的家庭。北大医学部临床八年制录取排名从153名骤降至512名,湘雅医学院的投档线更是断崖式下跌,这些数字背后,是整个医学教育生态的巨变。
人们发现,学医的“性价比”正在被重新计算。五年本科、三年硕士、三年规培,当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事业小成时,医学生还在医院走廊里值着36小时的班,凌晨三点被叫去做急诊手术,第二天继续面对堆积如山的病历。规培期间三四千元的薪水,在一线城市连租个单间都捉襟见肘,更别提那些被“海归博士优先”逼到县城医院去碰运气的硕士毕业生。医学教育十年扩招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,医学硕士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实习时七八个学生挤一张病床的情况比比皆是,医院床位的增长永远追不上学生数量的膨胀。
更残酷的是,这个曾经“旱涝保收”的行业,如今也成了家庭背景的比拼场。海外医疗集团高薪挖角规培医生,国内三甲医院却将门槛抬到清北复交,普通家庭的孩子既要面对经济压力,又要承受“拼爹”的焦虑。当学霸都开始逃离临床医学,我们不得不思考:医疗行业的天平究竟向何处倾斜?这或许只是又一个行业从“香饽饽”沦为“小众游戏”的缩影,就像曾经不可一世的土木工程,如今也成了毕业生避之不及的“夕阳专业”。未来,当医院里充斥着背景深厚或海归镀金的人群,我们究竟该期待怎样的医疗质量?这个问题,比分数线下跌本身更值得警惕。
股票配资中心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