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有个怪事,大盘磨磨蹭蹭又蹭回了4000点,十年了,第二次。
按理说,这得是锣鼓喧天、鞭炮齐鸣、朋友圈晒红票子的盛况。
但现实呢?
安静得像图书馆自习室,连翻书声都怕惊扰了隔壁桌正在割肉的兄弟。
成交量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,蔫了,整个市场弥漫着一种“就这?”的贤者时间。
这场景,就特别拧巴。
一边是指数高高挂起,另一边是账户原地卧倒。
指数是指数,你是你,你们之间隔着一条叫“别人家的股票”的银河。
你看科技股那边,热闹是真热闹。
每天几千亿的资金在里面搞团建,K线图拉出来跟心电图似的,还是刚从ICU抢救回来的那种,天天上蹿下跳,就是不见挪窝。
这叫什么?
这叫高位震荡。
听着挺专业,说白了就是在山顶上开派对,音响开到最大,但人都在悄悄往门口挪。
老江湖一眼就看穿了,这是典型的出货手法,而萌新还在下面踮着脚问:“哥,里面这么嗨,是不是要起飞了?”
起飞?油箱里都是空的,拿头起飞吗?
更有趣的是那帮分析师。
4月初市场跌得稀里哗啦的时候,一个个跟天塌下来一样,满世界嚷嚷“3000点是纸糊的”,催着你赶紧清仓保平安,仿佛晚一秒你的账户就要原地爆炸。
现在风向一转,科技成了主旋律,他们立马原地掉头180度,换了副嘴脸高喊“科技是未来,闭眼都能赢”,生怕你错过一个亿。
这就像夜店老板准备打烊,但场子里还一堆人。
他不能直接关灯赶人,不然会引发踩踏。
他得把音乐开得更嗨,再放几个假消息说待会儿有神秘嘉宾,让新来的人往里挤,然后老玩家们就趁乱从后门溜了。
分析师就是那个拿麦克风喊“神秘嘉宾马上到”的DJ。
你品,你细品。他到底是为你好,还是为了他和他背后的人,手里的货好出手?
最魔幻的例子,寒武纪,一个还在为盈利奔跑的公司,直接被抬进了上证50的轿子。
魔幻不魔幻?
当年骂它烧钱最狠的,和现在吹它“国之重器”的,是同一拨人。
为你好?
还是为了他手里的轿子能卖个好价钱?
他们的报告,就是P得妈都不认识的体检单,4月初查出来“重度悲观,建议截肢”,现在一看风向变了,立马改成“天赋异禀,骨骼惊奇,建议加大运动量”。
你信他个鬼,他就是个卖拐的。
我身边有几个朋友,堪称A股的行为艺术家。
从2023年开始就死磕科技股,在双创和北证之间反复横跳,完美错过了银行、保险那波稳如老狗的红利行情,被我们喷得生活不能自理。
最近,他们总算熬出头了,账户红得发亮。
我以为他们会请客吃饭,会所嫩模。
结果呢?
一个个比谁都冷静,没一个人提庆祝的事,反而都在讨论怎么分批把手里的货出掉。
他们这波属于典型的瞎积薄发,本来都准备好被市场毒打了,结果一扭头,发现自己站在了聚光灯下,成了别人眼里的预言家。
但他们自己清楚,这是运气,不是实力。
运气给的,要懂得及时还给市场,不然市场会连本带利收回去。
大资金离场,从来不是一键清仓那么简单粗暴。
那叫砸盘,是自杀。
几十亿几百亿的体量,怎么走?
得像搬家,一点一点搬。
今天拉一下,吸引点跟风盘,然后悄悄卖掉一部分;明天砸一下,洗掉点不坚定的,再顺手接点便宜筹码做个T。
来来回回,反复折腾,维持一个看似繁荣的震荡,好让后面的人源源不断地接力。
你看双创去年10月那一波,说崩就崩,直接干下去15%,个股腰斩的遍地都是,跌30%都算对你客气。
很多人觉得那是下跌的开始,其实不是,那是出货的尾声。
真正的危险,从来不是放量大跌,而是这种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的“高位钝刀”。
消息面越是山呼海啸,越要捂紧自己的钱包。
真等他们都搬空了,回调是不会给你发微信通知的。
2021年那些抱团股是怎么在山顶瓦解的?
不就是在一片“核心资产、永远的神”的赞歌中,把无数人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站岗吗?
所以我的选择变得异常朴素,不跟他们玩了。
把那些需要每天盯着、研究基本面、分析资金流向的股票都清了,换成指数基金。
图个什么?
图个省心。
有人可能会说,你那三瓜两枣的本金,玩ETF能有几个点的收益?看不起谁呢?
是,我承认。
但穷,不是我的错。
硬要拿着开QQ的钱,去操盘航母的心,那才叫错上加错。
承认自己玩不转高难度动作,选个简单模式通关,不丢人。
硬要在地狱难度里cosplay股神,最后被小怪一刀砍回新手村,那才叫真的行为艺术。
现在的环境就是快种快收,没几个人有耐心陪你慢慢变富。
花开了,就该摘了。
别等到它谢了,你再去惋惜春天太短。
我不管别人怎么喊5000点还是10000点,我只知道,当一场狂欢里,指数到了,而大多数人的账户没到时,这场狂欢就不是为你准备的。
市场永远是少数人赚钱的地方。
这句话你可能听得耳朵都起茧了,但它就像“人总是要死的”一样,是颠扑不破的真理。
股票配资中心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